过去的2023年,被称为AI元年。
自从GPT-4发布以来,各种颠覆式的“震惊体”科技报道纷至沓来。虽然一年过去,AI并没有明显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却能让我们切实地感觉到,一个新科技时代正在迈步临近。
如今,我们把深圳称为“科技之城”,似乎是理所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有趣的是,最初把深圳当做改革开放的窗口时,不管是中央还是深圳,不管是条件还是配套,深圳都与“科技”两字毫无关联。
而且深圳的近邻,一边是千年商埠的广州,一边是亚洲四小龙的香港,他们都比深圳更有机遇和条件发展科技,为何却是这座最年轻的城市,在短短四十年孕育出这么多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呢?
难道,深圳真的有一种“科技基因”的天赋吗?
这几天,深圳的科创企业又拿世界级大奖了。
作为全球移动通信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布场和风向标,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刚刚落下帷幕。在这展会中,有超300家中国企业携最新产品和前沿科技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华为、中兴、荣耀等科技企业更是斩获了五个类别中的多个重要奖项,这可是被业内公认为全球数字行业的最高荣誉,堪比科技界的奥斯卡。
在年初的另一项全球科技界盛会——2024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上,共有超过380家深圳企业参展,近十分之一参展商来自深圳。
深圳的风,还是吹到了科技圈。在这几年的CES上,TCL、创维、影石、雷鸟、韶音等一大批深圳企业带着业界首创和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出海签单。
如今,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展会以及专业评选中,深圳的科技企业们从最开始的观摩学习,到如今与老牌科技巨头们同台竞技,乃至摘金夺银。
不知从何时开始,深圳多了一个称号——“中国硅谷”。这是对深圳科技产业飞速发展的褒奖,更是大家对深圳未来寄予的厚望。
虽然都以高科技著称,但在我看来,深圳是不一样的“硅谷”。
从产业上看,硅谷更多的是以苹果、谷歌、英特尔、英伟达、脸书、甲骨文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和软件服务的创新型企业。
而深圳除了腾讯之外,更多是像华为、比亚迪、大疆、中兴、立讯精密、荣耀等从事高端制造的科技企业,凸显了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及硬件创新方面的实力。
尽管硅谷和深圳的企业类型和专长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推动了全球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更不一样的是,这两座创新之城,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路径。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硅谷得益于其丰富的创新资源、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活跃的风险投资环境,成为了互联网和软件服务企业的集聚地,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
正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使得硅谷成为了世界顶尖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相比之下,深圳并没有硅谷那么优渥的“先天优势”,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名校,甚至1979年才建市的深圳,比很多硅谷的科技企业还要年轻,例如苹果(1976年),英特尔(1968年)、惠普(1939年)。
如今,深圳能成为众多专家和企业家们口中的“下一个硅谷”,肯定是这两座城市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因先天条件差异,也说明深圳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科技崛起之路。
事实上,深圳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转型为科技之城,并不是在学习谁或者复制谁,而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做了一些顺应时代,顺应科技发展的事情。
1、自给自足式的创新
说到硅谷的创新土壤,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强大的资本支持,可以让初创企业能够专注于产品开发而非立即的盈利压力。
正因为有了资本,才可以使得年纪轻轻的天才头脑们获得天量资金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曾经微软的比尔盖茨,英伟达的黄仁勋,都是这样过来的。还有如今全球最炙手可热的OpenAI,最早也是拿着10亿美元的投资起家的。
但深圳不一样,不止深圳的企业没钱,深圳也没钱。
当年,邓公画了一个圈做特区,留下一句话:“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深圳是这么杀出来的,深圳的企业也是如此。看看现在深圳引以为豪的华为、比亚迪、中兴这些专利大厂,最初都是从代理、代工等低端制造业起家的,这是深圳早期“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工业化缩影。
这也导致了深圳的很多早期的科创企业都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特点:先解决温饱,再投入创新。
因为深圳没有钱去创新,所以才逼着深圳去创新。当深圳的企业赚到钱之后,才开始把资本投入到创新之中,构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式的创新。
例如,从代理交换机出身的华为在赚到第一桶金后,就一直坚持研发,将每年收入的10% 以上投入到研发之中。所以到了2022年底,华为研发员工超过11.4万名,占员工数量的55.4%。近十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9773亿人民币。
来源:华为官网
2、让市场来创新,让企业来创新
一般我们认为的创新,是先从理论到研究,再到实践与应用。硅谷科技企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等教育与人才汇聚。
但最初的深圳是一个“三无地区”:无高校、无科研院所、无创新载体。据史料记载,深圳刚建市的时候只有两个工程师,一个修拖拉机的,一个是学兽医的。
那怎么办?深圳选择了让市场来创新,让企业来创新。
很多人不知道,深圳是中国第一个把创新从纯科研的活动,转变成为经济活动的城市。
198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同年,又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若干办法》。
这意味着,深圳率先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技术要素入股和参与分配,对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奖励措施。从此,商标、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在深圳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根据这个文件,任正非才注册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而这规定出台短短一年时间里,深圳共批准兴办民营企业104家。
在这种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创新,使得深圳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六个90%”现象,就是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
这也使得深圳的科技企业在商业成果上,往往有更大的可能性。以华为中兴比亚迪为例,他们的创新很大一部分都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将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商业运作中,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当年比亚迪在对待“电池技术”的生产和研发时,就引来了很多分歧。当时政府和专家们认为,高科技就应该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电池生产线。但比亚迪却看到了中国人口红利的现实,刻意采用人工技术并且为此加大了电池配方的研发力度,从而形成了低成本的商业模式。
按照这个逻辑,比亚迪变成世界前三名的电池公司。
也正是在电池上的突破,比亚迪一举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机遇,通过研发与创新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头部自主品牌,就连三大国有汽车企业都承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
“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
2023年,比亚迪汽车全年销售3024417辆。这家成立仅仅28年的深圳企业,成功加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3、小政府,大作用
研究学者任泽平对深圳创新活力的解读是:深圳是典型的有为服务型“小政府”+充分竞争市场的有效融合模式。
这里面提到的有为服务型“小政府”,便是深圳在科创领域发展重要的隐形因素。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民营科技企业代表,有人曾问大疆创始人汪滔:在企业初创期,深圳为大疆做了什么?
据说汪滔的回答是:“什么也没做,但这就是最大的帮助。”
我觉得这是一种夸张但又十分贴切的表述,因为只有当你开始创业,才能深刻体会这种感觉的珍贵。
事实上,政府在深圳科技产业的发展中,有着看不到又离不开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上看,是深圳一代代领导者们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坚定不移地推动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服务型政府”培育优越营商环境,才有了小渔村变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变。
从细节层面上看,在深圳企业日常运营,感觉不到政府存在,但企业有需求时,政府就像氧气一样有用。例如深圳“筑巢引凤”,设立人才安居集团,解决人才住房问题;还有为了解决企业贷款难,深圳很早就推广了专利技术可抵押的制度。
去年回国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的颜宁,在谈起筹建过程时说:过去一年从广东、深圳各级政府部门,听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分别是“服务”和“保障”。
汪滔更是谈起了这种“小政府”给他们企业带来的“大机遇”:
“我们还记得在2006年那次高交会的经历,让我们坚定了创新的决心;是2008年政府资金的扶持政策,让我们第一次搬进了宽敞的办公室;在2010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上,公司又第一次拿到了正式的奖项。”
这就是深圳的“小政府”打造的营商环境,提供看不见但又离不开的服务,并且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4、容忍失败与人才集聚
在《硅谷百年史》中,作者皮埃罗认为硅谷的创新基因,首先是容忍失败的文化——如果你失败了,没有关系。
而在他眼中,中国最像硅谷的城市,就是深圳。
有记者曾经问华大基因CEO尹烨,我们能够感受到华大基因搬来深圳以后,获得了加速度的发展,深圳究竟做对了什么?
尹烨回答道:“深圳有一句话是我来了以后印象比较深的,它强调的是这个地方鼓励创新。其实,所有的城市都鼓励创新,但深圳还加了后面4个字——容忍失败,在这地方失败很正常。”
所以在2020年,深圳率先发布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这种先行一步,是为诚实但不幸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后续保障,也为个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鼓励创新,同时也宽容失败。这种氛围自然就会吸引到更多敢闯的年轻人来到深圳。
过去一年,深圳新引进人才入户15.67万人。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中,深圳位列第二,相比总体人才,深圳对95后年轻人才的吸引力超过上海。
大疆的汪滔曾说:“我常常想,这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用去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就可以在踏实做事的埋头苦干当中,达到创业之巅,这样的故事恐怕只有深圳才可以实现。”
从代工到研发,从模仿到创新,从学习到领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在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正在稳步加快。
近期全国两会正在召开,“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
作为名副其实的“科技特长生”,深圳正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经济等新经济的政策和配套迅速搭建起来,加快形成属于深圳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创造新价值的新型生产力,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爆发的前夜,深圳无疑肩负起了更多的希望与期待。
暂无评论内容